抗爭新世代:南韓抗議現場的K-POP、動漫與數位科技
南韓總統尹錫悅彈劾風波中,年輕世代將K-POP粉絲文化融入政治抗爭,手持應援燈隨音樂呼喊口號。這種結合流行文化的示威方式吸引大量年輕人參與,展現數位時代的新型政治表達。
碎拍節奏
來自南方的音樂革命:記《我等就來唱山歌》15週年音樂會
(本文也刊登在Bitetone)
6月7日,生祥樂隊在台北舉辦了「我等就來唱山歌」發行15週年紀念音樂會,可說是一場在音樂及社會運動能量都得到深刻沈澱的動人響宴。
對《我等就來唱山歌》有記憶的人,得回到15年前台灣的音樂與社會運動氛圍。記得自己是1999年在「台灣的店」買了這張專輯,連同交工的前身樂隊「觀子音樂坑」的《過庄尋聊》一起買。《我等就來唱山歌》被當時的知識青年口耳相傳著,
碎拍節奏
我們曾搭上那艘瘋人船──評《我庄》的音樂與政治寓言
圖片來源:http://1.bp.blogspot.com/-uaqeFtsL4_8/Ua7mueHiwII/AAAAAAAAANo/auwbPHedGQg/s1600/pic114.jpg
(本文同步刊登於《號外》雜誌 2013年12月號,第447期。以下為原稿。
碎拍節奏
消逝的地下社會
【原載】蘋果日報20130610
(以下為未刪節原文)
建管處醒目的海報貼在地社入口:「不合格場所告示,不得擅自撕毀或遮蔽」。快17年的地下社會,最被海內外獨立音樂人、樂迷喜愛相挺的演出空間及聚集相會的酒吧,就即將消失。大家應依稀記得,地社歇業事件不是去年就發生過?而且文化部長、台北市文化局長不是都出來握手、傾聽、矢言要協助Live House及地社的問題?但到頭來,文化部撒手說法規太複雜交由各地方政府研議,而北市府承諾的修繕計劃又遲遲未能兌現,
碎拍節奏
京都獨立音樂節BOROFESTA’12透明雜誌日本演出實錄
【原載】共誌第五期
從日本京都的舊日皇宫─御池─滿是綠樹的外牆往北走,在京都電視台(KBS)一棟不起眼的表演廳外,傳來小型園遊會一般的迷你喧鬧聲及聚集人群。手工製作的大型看板海報,寫著10月20、21兩天的節目單,竟是個搖滾音樂節!京都地區最具代表性的DIY地下音樂祭,Borofesta,今年已是第11屆。每年只邀請1-2組國外表演團體參與,2012年的海外演出者之一就是來自台灣、近兩年在日本獨立音樂場景備受矚目的,透明雜誌(
碎拍節奏
地球適應不良症 ──評河豚子《你不是人》專輯及台灣DIY樂團浪潮
【原載】共誌第四期
——
躁密的吉他帶出振奮的鼓點,貝斯撩撥似地招起手…,頭髮在迎向夏天的南風裡揚起,眼前從水泥都市瞬間轉成有繽紛色彩的動物森林。河豚子,來自高雄的三人女子樂團,在玩獨立搖滾多年後,從前身樂團橘娃娃改組,2012年3月正式推出第一張專輯《你不是人》。拿到她們DIY製作的專輯後,就愈發感受到這股清爽魅力。沒有文藝夢幻,不賣弄性感可愛,也不費力挑釁,三件式樂器的簡單組合,但又衝出少女系毫無道理的力量。啊,
碎拍節奏
靠補助能創造Lady Gaga嗎?
【原載】蘋果日報20120523
——
簡妙如
Lady Gaga來台辦演唱會,雖然全亞洲最貴的票價引起不少台灣歌迷抗議,但卡卡的天價唱酬及吸金力,仍令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稱羨不已。甚至國內的詞曲創作人協會還出面要求政府,應施行比照國外演唱會再利用詞曲的版權收益辦法。其實不只智財權維護角色,很少人知道,我們的政府從兩年前就透過「流行音樂產業發展行動計畫」,5年共21.35億元的預算,每年投資數億元於國內的流行音樂產業。諸如Hebe、豆花妹、王彩樺的唱片,
碎拍節奏
誰來對政府比中指?從夢想家到流行音樂補助政策的省思
【原載】共誌第三期
2011年底夢想家作為一個國慶晚會活動花2億多元,成果卻如此樣板、空洞而讓大家覺得荒謬。但其實若以流行音樂為例,近期政府在推動「文化創意產業」大旗下所推動的諸多文化相關政策,具現為種種藝文補助與文化收編活動,已經以類似的模式、由上而下地侵蝕基層的音樂藝文動能。
在流行音樂的唱片銷售由1997年123億,逐年滑落到2009年只剩12.9億元的背景下,面對音樂界人士的施壓、基層音樂工作者的遊說,同時在全球資本主義也沸騰地轉向「知識經濟」、「創意經濟」
碎拍節奏
開往中國的慢船:生祥中國巡演的經驗及啟示
【原載】共誌第二期
——
簡妙如
5月下旬的一個下午,在彰化藝術館戶外廣場的《賴和音樂節》。陽光仍刺眼,突然響起潺潺流水般的吉他及歌聲:「一塊木板權當桌,藤椅樹影庭前坐…」,烈日下彷彿真移來樹影,每個人都平靜而舒暢了起來。這流暢聲音,是林生祥近期將吉他弦調成月琴音階、並用旋律及節奏的對位而非和弦所彈奏的〈大地書房〉。沒有我們習慣的和弦,音符在生祥指間流洩,立體鮮明、散發引人入耳的和諧感。
碎拍節奏
瞥見兩岸搖滾青年的電光火石: Carsick Cars vs. 八十八顆芭樂籽
【原載】共誌創刊號
——
簡妙如
如果對大陸搖滾歌手仍停留在崔健、竇唯/張楚、左小祖咒的記憶,這可能是件還不太青春的事。剛結束的台北市官辦免費音樂活動-第六屆《吵年獸音樂節》,安排了五十多組台灣獨立樂團的演出,竟有一組夢幻名單合前後同台出現:Carsick Cars、八十八顆芭樂籽。喔,Carsick Cars,這個把我從老派中國搖滾叫醒的北京噪音搖滾團,
碎拍節奏
去Live House玩樂吧
【原載】南都週刊20110415
——
大約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,Live House慢慢在台灣大學及師範大學所處的大學區域發展起來。與夜店的商業氣味相比,它們有着濃烈的文藝青年調調及次文化的桀驁氣息。
1996年開設的“地下社會”,是由幾個上世紀90年代初參與學生運動的知識青年創立
樂團在女巫店排練
文圖_簡妙如
(作者係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,台灣流行音樂文化研究者。)
900pm,台北師範大學附近色彩斑斕的文藝消費與充滿嬉皮時尚的商圈,人來人往的街道廊檐下,突然有些人零零落落地站着不走了。他們在排隊,
碎拍節奏
年輕音樂人才的曙光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91125
周日,從公館捷運站水源市場出口走出,迎面而來一排人鞠躬齊喊 :「歡迎參加XX、XX高中熱音社聯合迎新表演…」。原來他們都才高 一,是熱音社社員,而待會要表演的場地,就在附近的一家知名liv e house。他們租了場地,免費邀請街頭民眾觀賞。問為什麼不在學 校舉辦卻選在live house?她們回答我:
碎拍節奏
沒有「創意人面容」的文創法
【原載】苦勞網20090615
正當行政院大張旗鼓宣示,將在四年內投入280億元,讓號稱六大文創產業創造「一兆產值、20萬就業機會」時,一則來自英國的小新聞吸引了我。英國文化部長親自到利物浦(Beatles的崛起地),啟用一個地方練團室並現場Jam起電吉他(註一)。這個練團室,是英國創意產業政策裡的一環,兩年要投入50萬英鎊,在較為偏遠及資源不足的地方設立樂團練習室,並結合業界提供相關訓練課程以及當地的表演機會,讓有心發展音樂才能的青少年,能得到協助實現夢想。
碎拍節奏
走出春吶的迷霧:談公廣媒體到商營媒體如何能/不能促進音樂的多元化
【原載】2008媒體公民會議20080524
從兩件事談起:春天吶喊與音樂概論課
已有十四年歷史的春天吶喊,現已深陷大眾商業媒體、政府、商業音樂業者共同攪和的渾水中。主事者、獨立樂團與獨立音樂樂迷恐怕都在「一年一度的墾丁音樂節」呼喊中,感到一陣迷霧重重的困惑(更有名氣了不是比較好?人多不是比較好?有政府的呵護與協助不是也比較好?但為什麼它味道變了?也被更多人批判而贏不回它原有的尊嚴,這是怎麼回事?……)。原先有其獨特的、
碎拍節奏
文化干擾:健康的打耳光運動
【原載】台灣媒體察基金會20071029
——
介紹一部好看的社會議題紀錄片【Culture Jam】
這是幫「卯上主流-反媒體與文化影展」寫的介紹,影展資訊請看這裡。
現在開始巡迴全國各大學院校,11/28,29在中正,也會有部,我也會參加與談。
-------
如果你又被百貨公司週年慶鋪天蓋地的廣告給淹沒。或者,你曾在娜歐蜜‧克萊恩的【
碎拍節奏
誰能創造台客搖滾?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70818
——
關於這整個事件,請見「網路台客嘉年華」網站
這裡貼上中時刊出文原稿。對於中時的標題,我已經不知該怎麼說了。
這篇文章之後,也不太想再寫報紙上的評論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近期中子創新公司將「台客搖滾」註冊成為其所擁有的商標爭議,已引起法律面及音樂文化創意面的批判。然而中子的聲明卻一再辯解,「台客搖滾」是該公司投入大量資源所建立的「原創品牌」。甚至自陳「
碎拍節奏
台客搖滾 不能被壟斷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果日報20070818
——
近期中子創新公司將「台客搖滾」註冊成為其所擁有的商標爭議,引起法律面及音樂文化創意面的批判。然而中子的聲明卻一再辯解,「台客搖滾」是該公司投入大量資源所建立的「原創品牌」。甚至自陳「台客原本是帶有貶抑性質的字眼」,經其不斷「提昇台客在各種創作上的價值」,才使「台客成為一個正向的名詞」。針對這樣的說法,或可進一步質問,到底誰能創造台客搖滾?而中子創造的又是什麼。
碎拍節奏
當海洋音樂祭成為觀光節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70714
——
很衝動地上去海洋音樂祭聽了崔健,卻覺得這個壓軸表演被放錯了位置.
寫了一點反思,但中時卻改了一個我覺得過於聳動的標題,也把我第一段的最後一句刪掉了.
把原文與中時的版本都貼上來.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當海洋音樂祭成為觀光節
簡妙如、劉昌德
今年的貢寮海洋音樂祭,請來當代最能代表中國搖滾的崔健壓軸演出。「壓軸」,意味著整個音樂活動的最高潮。但事實上,當崔健十點半終於要登台前,幾萬人潮卻在聽完張震嶽與MCHotdog之後,一波波地往回走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