碎拍節奏
變調的海洋音樂祭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70714
——
簡妙如、劉昌德
今年的貢寮海洋音樂祭,請來當代最能代表中國搖滾的崔健壓軸演出。但事
實上,當崔健十點半終於要登台前,幾萬人潮卻在聽完張震嶽與MC Hotdog
之後,一波波地往回走;這時上千的崔健死忠歌迷,奮力與偌大人潮往相反
方向的主舞台走去,反諷地在暗夜沙灘上形成一個大反差的交叉線。
不過在大眾媒體報導中,海祭卻仍不脫「單日湧入破紀錄十幾萬人次」
碎拍節奏
今晚誰是我們的DJ?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70202
——
中國時報 2007.02.02
今晚誰是我們的DJ?
簡妙如、劉昌德(兩位作者皆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,媒改社成員)
從二月一日起,中廣新資方將音樂網台名改為i radio,並進行人事整頓。在許多媒體報導中,只是把DJ遭資遣或續聘以影劇名人的動向來處理,使我們難以瞭解此一重要電台易主的嚴重性。這絕不只是「今晚誰是我們的DJ」
碎拍節奏
Simple life:不簡單的簡單生活,很簡單的生活配樂
對,我是跑到Simple Life作田野觀察了。只能去第一天(12/2,sat.),和前一天有舒服的陽光比來,我才了解為什麼主辦單位在前一天緊急發出“風雨無阻”的email。靠著不太能擋風的毛衣,在氣溫急驟下隆的陰天裡,一邊抖一邊聽。不對,其實我沒有那麼多時間聽演唱會,它不是主角(我有點故意酸的口氣)。簡單生活不簡單
整個華山很有味道。
碎拍節奏
我的FRF場邊記(二)
日本樂迷
當然,在音樂、環境、精神之外,還有道不可不看的風景–樂迷。到這兒,樂迷的廣度與深度,真的蠻令人感動的。有看得出已是中年的阿伯,也穿著緊身牛仔褲來隨興聽。帶小孩的夫妻,在下得不小的雨中,穿雨衣,嬰兒車罩上透明外罩(都是有備而來的),還是可以繼續聽還蠻冷門的小舞台樂團。除了他們會很自在的融入音樂中,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,
碎拍節奏
我的FRF場邊記(一)
今年的暑假不知為什麼忙碌異常,但在馬不停蹄的口試、meeting、小稿約、訪問、家務…等等雜事中,我居然還連滾帶爬地也去加了富士音樂祭(Fuji Rock Festival,FRF),7/28~30三天,在汗水、雨水與打瞌睡時不小心流的口水中,我的這個夏天總算沒有白過。沈澱了一個月,趕緊把一些紀要陸續波上來吧!
碎拍節奏
我的Fuji Rock Festival–music review(二)
7/30天氣晴,非常舒服
The automatic(英,rock)
在入口的室內紅天幕舞台(Red Marquee),我們看的唯一一場(想順道休息一下吃午餐)。是來自英國威爾斯的年輕新團,被視為2006的新潛力團。但聽起來不怎麼樣,雖然是很吵的搖滾,但我們卻沒什麼感覺!中間出去上廁所,反而聽到綠舞台的KT Tunstall,
碎拍節奏
我的Fuji Rock Festival–music review(一)
去富士音樂祭的首要任務,就是聽音樂。為期三天的節目,共有近兩百個不同的表演,分散在苗場山的13個大小不一的舞台演出。從早上十點到隔天清晨五點,都有表演,實在是對慾望與體力的嚴苛挑戰。Anyway,在旅行社的出搥安排下,第一天輾轉在交通上花費12小時,最後終於到會場時,已是令人欲哭無淚的晚上八點半。於是只聽了當晚的主秀—Franz Ferdinand(XD)。幸好很棒很high,我們終於從漫長等待中甦醒過來。第二天與第三天,
碎拍節奏
獨立音樂祭樂迷,還需要大眾媒體嗎?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60805
——
花了一萬多元,去聽為期三天的富十音樂祭,會不會太貴?參加過的人齊頭說:根本不會!非常值得。那麼花十塊錢買一份國內報紙會不會太貴?他們點頭說,會,根本不值得買。因為那其中根本沒有令人尊敬的報導,沒有我想知道的資訊,那為何要買?
七月底去日本幾天回來後,看到電視台還是整天的阿卿嫂。快煩死了,所以有了上面文字的心情。於是就又把它寫成下文.
碎拍節奏
拿著旗子到荒地-從海洋到BIGSOUND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60518
——
在portnoy的號召下,我要轉來bigsound玩我的潛水blog了。
雖然會時續時斷,但應該會比在樂多時更認真一點吧!
這兩個星期被趙建銘、鐡道怪客的新聞搞得了無生趣,
但主流媒體對於livehouse公聽會,或樂生院的自救遊行卻依然興趣缺缺。
這讓我想起自己上個月在主流媒體的這篇投書,
原標題是「獨特海洋味要走味了嗎?」
雖是講海洋音樂祭鬧雙包的事,但其實是一篇藉題發揮的小文,
最初的想法,就是想向有心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獨立音樂、開發另類媒體的人致敬。
現在將這篇文章轉貼至此,除了作為加入大聲公的宣示外,
碎拍節奏
後-台客搖滾時代與街頭新聲(STREETVOICE)
再來說一個我還沒談的,但卻是我這次真正想談的台客搖滾。我認為這次台客搖滾有另一層較為深刻的意義,它將關於台客的次文化,或是關於台灣流行音樂」迷」的文化,都帶入另一階段,我把它稱為後-台客搖滾時代。
這個」後-」意謂著過去在台灣有如生龍活虎一般的流行音樂創作,它的風格創新已不再可能。對於這個在大眾流行文化時代,有如舊帝國般輝煌的流行音樂老男孩,它現在的動能,只能是風格的復興主義(stylistic revivalism),讓新一輩的創作者與消費者,
碎拍節奏
原住民真的發聲了嗎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60429
——
【簡妙如】
近日原住民電視台為慶祝週年台慶,舉辦「原住民菁英歌唱賽」卻引來抗議爭端。原因在於規定的指定歌曲中,包括「高山青」、「山地小姑娘」等多首歌曲,一再複製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,原民團體大呼要求要唱「原住民自己的歌」。原民台的回應卻是「不同原住民族語的歌謠難以評分」、而這些流唱許久的歌曲「是否醜化原住民」則「
碎拍節奏
經典台客三詮釋–記台客搖滾嘉年華
台客搖滾嘉年華的側記,才寫了預告,就又懶墮去了.但其實,這些文字早就寫好,只是我的龜毛又發作。(老是停留在肛門期的習性中–憋著不放,真是我人生的一大敗筆啊~~鳴)
總之,除了上回講的」台中」所象徵的台客精神外(註),這次台客搖滾嘉年華的場子本身,當然還有更值得去挖掘的台客風,跟各位分享分享囉。
這次台客搖滾嘉年華,媒體報導總集中在主舞台的明星表演群。
碎拍節奏
「台客」精神,放牛班的玩樂精神
這次台客搖滾嘉年華選在台中舉辦,一直讓我覺得很有意思。
它不是在台北,也不是在一般來說本土意味更為鮮明的高雄。主辦者倪重華先前接受媒體訪問時,曾說那是因為「台中是台灣最有創意的地方,各種台式創新生活的根源都來自這裡,比如泡沫紅茶、庭園咖啡店,甚至鋼管辣妹…」。除去這個說法裡的自我宣傳成分,我總覺得,所謂的台中創意,其實還頗有值得玩味之處….。那似乎是一種”i台灣氣口”(閩)的草根生活創意:什麼都想迎頭趕上,
碎拍節奏
我的地社經驗
那是三、四年前了吧,我去地社看濁水溪公社的紀錄片播放。那兒的氣氛,有小情侶, 有穿得很混pub樣的年輕妹妹,有看來熟得要命的老顧客,每個人都很頹廢,但是也很有型。那些穿著、話語、人群們自動的集結、空氣中的菸味 …,這種種景像都在告訴我,我不是這兒的人。但沒有關係,因為我喜歡濁水溪的精神與創作。濁水溪的小柯有來,左派已不來了,影片播至中間,
碎拍節奏
台灣創作音樂的意義軌跡
【原載】傳媒透視2005年五月號
(圖) 八十年代初,「羅大佑」成為知識份子型音樂的新神話。九十年代初,吳俊霖(伍伯)的作品屬於另類台語音樂的代表之一。五月天加入滾石唱片後,成為台灣新世代最喜愛的創作樂團。在千禧年後,台灣的音樂創作展現與社會運動的結合。
在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中,可以看到一條獨特的創作音樂路線。這類創作音樂,結合一部份知識份子性格與青少年次文化的音樂特質,由七十年代的民歌運動發軔,貫穿到八十年代的羅大佑、
碎拍節奏
誰飼的老鼠,咬誰的布袋?
【原載】中國時報20050331
——
劉昌德、簡妙如(兩位作者皆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)
日昨台灣團結聯盟立委召開記者會,批評公共電視播出歌手羅大佑於《UBU硬地音樂展》中所演唱的〈綠色恐怖分子〉、〈阿輝仔飼著一隻狗〉詆譭國家前、現任元首,並以公視由國家編列預算維持為由,認為此舉「等於是飼老鼠咬布袋」;並揚言若公視不道歉,要刪除其預算。公視隨後發表新聞稿認錯,表示「